美國也有自己的說話術(shù)。但是悲劇的是,我們在中國不管學(xué)了多少年英語,對這套說話術(shù),毫無接觸。稍微禮貌點句子的就只會說“Could you ...please?”殊不知,斯坦福在對于國際學(xué)生第一天新生Orientation的時候就說,不要經(jīng)常用這個句子。這個用法是不夠禮貌和客氣的,雖然是問句,雖然里面有“please”,但是還是一種要求的和輕微命令的語氣。
我剛來到美國的時候,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上課發(fā)言:插不上話。雖然美國人在侃的那些內(nèi)容有些很淺顯不是什么真知灼見,但是他們就是在那里滔滔不絕。有你舉手的功夫,或者你在頭腦中組織語言的時間,人家已經(jīng)侃了半天了。一堂課兩三個小時,老師說話的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剩下的時間都是大家在神侃(圍繞著閱讀材料,理論,案例)。如果是你是學(xué)文科和社科的專業(yè),這種情況你肯定不陌生。課堂發(fā)言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三方面:一,這個占期末成績的30%,比期中考[微博]試還多;二,你上課老是不發(fā)言,大家會認為你什么都不懂,大家不會很看得起你,在課外生活中會被邊緣化;三,你上課老是不發(fā)言,老師會認為你的學(xué)習(xí)態(tài)度不端正,對這個課不感興趣或者沒有讀閱讀材料。
最開始,我曾經(jīng)嘗試過,硬是擠進一段對話,但是感覺很唐突,在同學(xué)和老師的眼神中你是看的出來的。我思考了下,問題出在中美課堂發(fā)言的方式不同。中國都是老師問一個,學(xué)生答一個。學(xué)生要舉手,所以很有秩序。每次都要老師的講解貫穿在學(xué)生的發(fā)言之間,所以學(xué)生之間沒有對話。所以學(xué)生發(fā)言的時候不需要說些承上啟下的話。而在美國,沒什么舉手,你有的時候需要一個手勢(抬下手)或者一個聲音(Ummm,Yeah, Well之類的)把別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即可開講。一堆同學(xué)之間要講N個回合老師才說話。這個時候,如果你加入到一個對話,就非常需要承上啟下,需要和別人互動,需要總結(jié)別人的話,需要明確的表達自己的話和前面一個或者幾個人的話之間是什么邏輯關(guān)系。這種邏輯關(guān)系可以是:補充,反對,支持,提問要求澄清。
這種插不上話的情況也不僅僅在剛來美國的中國學(xué)生中出現(xiàn),來美N年還是插不上話的也大有人在。昨天我在做一門看的助教,這門課是斯坦福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都可以選的一門課。另外的一個助教和我說,他們組有一個中國妹子,每次討論的發(fā)言時間都很短,不過很上進,經(jīng)常找他要feedback和建議。但是由于她一共也沒說幾句話,這個助教給不出什么feedback很是頭疼。于是這個美國哥們跑過來拜托我找時間和這個妹子溝通溝通,幫他解圍。我以為妹子也是剛來美國,結(jié)果人家PhD念了完了都要畢業(yè)了。但是由于學(xué)的是理工科的專業(yè),課堂討論的時間少,系里很多中國人經(jīng)常在一起,而且他們學(xué)科討論的時候可以寫一些公式圖表幫助表達,如何討論還是很不懂。我突然醒悟,乖乖的,這種東西真是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即使你在學(xué)校在你們實驗室5年都不用練美國的說話術(shù),等到畢業(yè)了,在公司里你怎么說服別人,怎么讓你的老板給你更多鍛煉的機會,你怎么給你的下級提供指導(dǎo),你怎么協(xié)商談判解決工作上的糾紛,怎么取得職業(yè)上的發(fā)展。
于是,我找這個妹子一起吃晚飯。我說,發(fā)現(xiàn)了這一問題之后我當(dāng)時是怎么做的。發(fā)現(xiàn)這些句子Google都Google不到。我只能開始留意別人都是怎么說的。其他人在上課的時候筆記記得都是講的理論和學(xué)科的知識,我記的是人家怎么講話,怎么開始,怎么反駁,怎么提問等等,和大家分享下。
表達自己意見:
I think that... *最簡單的
It seems to me that... *可以用作表達意見,或者summarize或者confirm對方說的話。
I would argue that...*這里面用would來弱化語氣。
Just to go along with what you said... *感謝讀者下方留言提醒我這句話,真的很好用,承上啟下。這句話還好在,它使你現(xiàn)在插話看上去legitimate,因為你是為了和前面的那個人go along啊。不趕緊接話,不就along不上了嘛。
Going back to what xxx said... * 同上。不過一般是你已經(jīng)說了幾句,此事,想要relate to someting 別人剛剛提到過或者蜻蜓點水說道的東西。這句話的好處就是,一能bring others on board說看我的說法和你是有一致之處的, 二能表現(xiàn)他剛才說的東西你還有印象。
同意或者反對:
I agree with you. *最簡單的
Building on what XX has just said, ..。.
I am with you..., but [main point]. * 這里I am with you不一定表示同意也不一定表示反對,它主要的意思是說“你說的我聽懂了/我跟上你說的了!
I follow your logic, but have you thought about/considered this... [main point]...? *和上面一句話的邏輯是一樣的:“你說的我明白了,但是.。.”
I see what you are saying, but I’m not sure I would argue that... *和上面兩句話的邏輯一樣。
With all due respect, I think.。.
謙虛的反對:
Correct me if I’m wrong, but isn’t [a different topic]...?
I’m not an expert on..., it seems to me that.。.
I might be wrong, but .。.
I suspect that I lack som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is aspect, but here is my two cents。
I am not sure about this..., you might want to check with Professor X... Would you mind letting me know what he/she says?
[別人說了一堆之后] This is one way to look at it. Another way to look at it might be..。.
疑惑追問:
Just to clarify,.。.
May I ask a follow-up question?
Could you say more (about it)? *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聽懂了,請別人多解釋一些。
Could you elaborate on this?
會議報告、演講之后提問:
That’s an amazing model/useful concept, but it occurred to me that [this/something] might also play a role....Have you considered ...?
Thanks for your talk. I completely agree with your conclusion, but as I’m sure you’re aware, Dr. XX explains this in a different way, and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address her theory. * “but as I’m sure you’re aware”完全是給對方一個臺階下,可能那個理論他根本沒有考慮過。但是如果對方是很senior的,我們也需要客套一下。
需求幫助: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talk to you about... *一般都是用過去時,在email里面也是如此。而且,雖然was wondering/hoping這種進行時看起來很怪,但是用法就是這樣子的。
I was hoping that if I could talk to you about.。.
I was wondering if it’d be possible that you...*
Sorry to bother you, Professor X..。.
I realize this is an unusual request.。.
I realize that you are very busy.。.
Thanks for your time。
Thanks in advance for your help。
It would be great if you could...*這個是最常用的,尤其是email里面。
想想看,退一步講,真的是厚臉皮換來的存在感。說就是了。有時,到一個新的集體,只要最開始的時候把自己話很多想法很多的名聲坐實了,之后就很少人和你搶話了,你說的慢的時候,大家也耐心的等著聽,不會直接把話搶過去。
上面的句子不是萬能的,最好的學(xué)習(xí)方式,不是把這些句子抄下來或者背下來。而是能在生活中自己再留意一遍,收集一遍,分析一遍,實踐一遍。這樣,你掌握的不只是一堆句子,而是一套不同場合同樣適用的方法。 |